cq9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cq9新闻

cq9电子金融投资人的心灵课

2023-07-2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如果不是因为一场意外,在即将开班的9月课程上,LEGACY——一个自我定义为“提升个人成长及企业永续的”咨询顾问公司,将迎来一批新鲜的学员: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们。

  这原本应该是这家机构聚集最多创投人士学员的时候。一位消费投资人告诉36氪,今年夏天反复有同行和他提起该课程,后来一打听本机构“已经有好几个人在上”。他没有形容这种心态为何物,只是说:“就像课外辅导一样:你的朋友们都去了,你去还是不去?”

  36氪多方询问后发现,从2020年末开始,“LEGACY工作坊”就开始在创投行业蔓延。他们或是偶然得知,或是受到上司、亲人、同事或企业家朋友的推荐,成为了LEGACY的学员。时至今年夏天,创投行业的参与者似乎越来越多——据36氪获知,被认为最主流的一线基金,几乎都有投资人曾经或正要参与到该课程中。

  尽管关于这个课程的正当性,目前仍存在巨大争议——相信它的人认为自己在参课后大受裨益,但反对者则认为其涉嫌精神PUA。随即流出的课程细节更是令人遐想无限——比如宣称彻底改变自我的突破夜、暴露内心阴暗过往的“清洗秘密”,以及面临生死选择的求生艇游戏等等。一定程度上,正如一些为此义愤填膺的投资人所言,在一些事实细节尚未被论定之时,“精英群体”就又一次遭遇了群嘲。

  过去两天,36氪访问了十多位投资人和创业者,他们均或深或浅地都参与过LEGACY。在一场意外事件之外,我们更试图探究的是:这样一群拥有着聪明脑袋、超过同辈阅历、以及理论上更强判断力的人,为何也相信类似的精神训练?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是:他们为何不可以相信?

  LEGACY课程是怎么在精英创投圈里传播开的?毕竟,LAGECY进入北京已有十余年,“但长期以来的参与者,还是传统行业的人比较多。”

  而LEGACY课程据称不公开招生、主要依靠熟人推荐,那么它在创投圈的传播,是不是如同流行病的传染,也存在“超级感染者”?

  多位接近人士向36氪提到,有一位关键人物是“一个不能说名字的投资圈大佬”。一位投资人表示,LAGECY的传播,是直到上述“投资大佬”在2020年中旬加入该课程后,“推荐了一批投资人和创业者来上课。”

  该说法得到了一位高阶学员的证实。他向36氪推测,如果从推荐关系来看,他可能是这位大佬“推荐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同为投资人的他从今cq9电子年年初开始上课,至今课程已经学到第三阶段。

  不过也有投资人认为,不应将之归因于某一个人,也许这是一场多点爆发的传播cq9电子。36氪翻阅了L116至L124的(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相关课程的合影后,也暂未发现能被人们称为“*大佬”的投资人。

  但根据36氪的多方访问,基本可以论定:至今年年初,该课程已经开始在年轻投资人之间口耳相传。

  2000年,LEGACY创办于香港,此后在台湾、深圳等地都设有地方中心。2010年,北京中心登记注册,全称为“北京诚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万元人民币。主要业务是为学员提供“事业、家庭、健康、财务、人际关系、人生目标等领域”的工作坊课程。

  一位双币基金的90后投资人告诉36氪,今年春节前后的一天,有一位年纪相当的同行约他喝咖啡,“原本是想碰碰项目,但对方大多数时间都在聊心法,以及上这个课之后的所得。”当时他并未多想,只是觉得对方或许压力太大。直到最近,他在拼凑多方信息之后才反应过来,原来有多位后来报名LEGACY的投资人都是对方推荐的。

  一种关于LEGACY的说法是,该课程不公开招生,主要依靠熟人推荐。每一位受访的投资人也向我们强调,他们推荐亲友来上课“与钱绝无关系”,而是因为“真的相信”。比如上述进展到第三阶段的投资人就表示,他在上课后“收获巨大”,“更善于与人拉近距离,也更知道如何更目标导向地去做一些事”,所以他前后推荐了20多个朋友来上课。

  半年前,曾有一位*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的妻子,也是在“信任朋友”的介绍下参加LEGACY工作坊。只不过她很快退出了,源于一个意外的理由:她发现不能带手机,“老师完全不回应我对他资质的challenge”,于是退款都没要,她*个课间休息就走了。她的身边有至少5人是LEGACY的学员金融。

  或是因为LEGACY崇尚的“熟人介绍”,36氪在访问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员是“情侣”“夫妇”“闺蜜”集体参课。比如有一位女投资人在参课后推荐丈夫也来上课,原因之一是对方最近正在考虑换工作。

  这是一个快速裂变的过程。所以,即便只是两三天的短暂访问,36氪也能强烈感受到一张“关系网络”的存在。比如一些可能并不全面的关系切片——

  学员A是某企业的首席战略官,他的妻子也是工作坊的学员,而在后一期参加的投资人学员D的朋友圈里,每个几个月都会出现A的身影;

  投资人B是某一期的学员,其曾经的实习生于今年夏天也参加了LEGACY工作坊。这位实习生当下所属的机构中,也有投资人报名参加;

  投资人C是由其前老板发展而来,其将课程推荐给多位好友,至少有两位投资人报名参加了8月11日最新举行的飞跃力工作坊。

  据多位投资人转述,有一位相传推介了身边多人的年轻投资人,这两天不断被人提及,对方一度对朋友透露自己“压力非常的大”。

  还有一些身处管理层的投资人、企业家直接付完费,让员工参加。比如有位资深投资人“也让自己的机构全员都去上课。”一位投资人表示。

  进入夏天以来,有更多的一级市场投资人参与到LEGACY的队伍中来。据36氪了解,在9月即将开班的课程中,有多位一线基金的投资人均已报名。如一位消费投资人所述,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突发事件,他和他的几位同事都会“准时参加”。

  据36氪了解,一位心理学相关的创业公司CEO得知以上意外事件后,“气得一晚上没睡着”,他本来想说些什么,但至今并未发声。原因可能是,投资他的机构中,也有不少投资人上了LEGACY的工作坊。

  之所以LEGACY能快速打入投资人和创业者群体,很大程度上源于,这可能是一个更信奉圈层和关系网的行业。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在接受36氪访问时表示,亲友介绍的传播形式是此类课程的*步。同一个精英圈子——或者说任何一个相对窄众但又有一定标签的圈子,都是相对互信的,甚至比普通人群间更为互信,“参加课程本不是相信课,而是相信圈子里的人”。反之,离开课程也会转化为“对人的背叛”。

  比如一位投资人向36氪提到的例证是,多年前有一位美发领域的创始人参与了该课,自此在小圈子里流行,至今“几乎每节课上都还会有一个美发行业的人士”。

  “抱团现象”在一级市场或许更为显著。一位母基金的合伙人曾对36氪表示,客观上由于投资人们的地理位置接近——基本聚集在一线城市,同时所有人又都渴望打入核心的创业者圈子,是一个“密集的人脉关系网络”。所以在这个行业里,信息的传导和裂变看起来润如无声,但其实传播得相当快。

  甚至还有一些人是抱着好奇心和征服欲来参加的。“我想知道老师能不能撼动我,还是被我反噬。”一位曾计划报名工作坊的企业家如此告诉36氪。

  当然,客观上确实也有很多人在参与不久后便放弃。“非常洗脑。”一位VC机构合伙人告诉36氪,他经朋友介绍后体验过一次,但实在无法接受其中的许多课程设置——比如收手机、不允许迟到、建立授课者威信等等,于是便退出了。

  培训业内专家王峰(化名)曾参加过LEGACY工作坊,并对同类分阶段课程有十余年的研究。他告诉36氪,三个阶段的学员人数呈漏斗型的递减趋势。“*阶段会有100余人参加,到了第cq9电子二、三阶段则会逐步筛选到40人、20人左右。”

  “漏斗筛选剩下的人不光更受触动,因为还得再交费用,他们也是经济条件相对好的一批人。当他们再去发展新学员时,也有同样的经济条件。”王峰说。

  据36氪了解,LEGACY有8项工作坊,其中最核心的是被称为“三大阶段”的:自觉力、飞跃力、里程工作cq9电子坊。其中自觉力工作坊收费9800元;飞跃力工作坊收费16500元;里程工作坊收费16000元。

  在一级市场,其实类似的灵修、正念、冥想、探索、突破课程,其实并不少见。比如36氪就曾了解到,有多家不同阶段的投资基金,曾组织全员去深山禅修等等。其实在美国硅谷也早就有类似的现象。以至于其性质往往很难被清晰界定——笃信者奉为圣药,不信者视为,还有轻松者将之形容为:“不过是高价的剧本杀”。

  这种分歧在我们的访问中也显露无疑。在36氪访问到的超过十位投资人中,态度几乎两级——一种是鲜明旗帜的反对者,认为该课程涉嫌“精神PUA”。

  比如根据网络流传的一份“二阶段课程讲义”,其中一个环节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喂,喂喂喂!你们这群混蛋!你们在干什么?!你,还有你,永远都不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就像个跳梁小丑!难受了?受不了了?受不了你就别来这里谈蜕变!”

  而另一种则强调自己上课后体感良好,进步巨大,甚至认为反对者是因为“只上了几节课,没有发言权”。

  李松蔚认为,在没有真正参与时,LEGACY、灵修、冥想、心理培训之间,即便是专业的人士也很难分辨。进入了封闭环境,是否能脱身出来看,也与个人的经历、状态息息相关。

  在他看来,一些创业者、投资人是extraordinary(超凡的)——他们通过颠覆、突破在事业上创造了成功,对自己的严格程度往往强于一般人,必须要“挑战自己”、“走出舒适区”,逼着自己走到危险的边界上。

  虽然说历史上总有许多偶然的瞬间,但当一个行业大范围出现某种现象时,很难说是全然的偶然。不止一位投资人向我们提到,在2021年,在这个表面上热热闹闹的一级市场,很多投资人都身陷焦虑之中,去年延续至今的流行词汇“内卷”被反复提到,“年轻一代的投资人都没怎么经历过周期,这种不适感也许更强烈吧。”上述VC合伙人表示。

  这和36氪访问获得的感受颇为一致——在已经或正在报名的投资人中,90年左右出生者居多。

  而LEGACY似乎正中其下怀。官网介绍其目标受众为“正为事业、家庭、健康、财务、人际关系、人生目标等领域,寻求更高效能的发展”,或者“想体验、创造更丰盛的生活”的人。

  但当36氪试图和一些对LEGACY深信不疑的投资人聊起这个“时代话题”时,一些人表现的颇为抵触。他们否认这种归因的意义,“请不要为了解释而解释……不要把偶然归结于必然。”

  研究“教练技术”十余年的王峰告诉36氪,LEGACY的实质是AT,即“大型群体意识训练”。来源于美国,传入中国时发展出变种,称为“教练技术”。当下,国内教练技术存在“生命动力”和“汇才”两个版本。

  据2019年《南方周末》的报道,美国人John Hanley被称为是教练技术的“集大成者”,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创办Lifespring机构,号称曾给40万人做过教练技术的培训,但受到美国媒体的质疑最终倒闭。Hanley的一位早年合伙人在日本成立了Life Dynamics,即“生命动力”。

  LEGACY官网称,行政总裁刘杞民于1995年加入国际培训工作坊公司Life Dynamics后,开始投身于专业培训行业。

  然而,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作为一家“文化发展”公司,LEGACY经营范围为主要涵盖咨询、策展等,但并不包括培训。LEGACY的各类工作坊是否已突破其经营范围?

  对此,一位律师告诉36氪,一般公司的年度预算中都会辟有“员工培训”一项,由于监管对培训资质有所限制,市场中“以咨询名义施培训之实”的情况非常普遍。

  今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管理的通知》,其中规定“不得以教育咨询、科技咨询、技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等各种咨询名义开展教育培训”。

  “5天封闭式上课,叫培训还是叫咨询?就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这位律师说。

  LEGACY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不仅是经营资质,还有课程内容。比如,是否存在“辱骂环节”就是近两日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曾在6年前于台湾地区上过LEGACY*阶段课程的学员告诉36氪,并不存在辱骂、贬低、压迫环节:“LEGACY是一个很棒的课程,身边亲友都上过,课程里都是一些心理工具,但任何领域都有可能走火入魔。”也有多位投资人学员称,网传“辱骂”是失实,“就是自我批评,反省自身。”

  王峰告诉36氪,第二阶段中有一个环节叫“360度回应”,要坦白自己曾经犯的错误。别的学员回应时会将自己看到对方的缺点说出来。“外界看来就好像是批斗大会。”

  他参加的那次LEGACY工作坊里,授课者也曾使用”你这样对得起你家人吗?”“你还要用这么模式活多久?”“我觉得你活着跟死了没分别!”等话术。“的确不能说是辱骂,用词大多是:虚伪、胆小鬼、自以为是、不负责任、懦弱、伪君子。”

  在网络流传的一份生命动力版“二阶段讲义”最后,有“三个重要提示”:一,导师有权决定学员是否继续参加。二,对自己负责,食用足够的饮料、食物、保持足够的睡眠。三,在研讨会期间,不能服用非医生处方药物。

  王峰认为LEGACY一类的课程是有很大强度的。他算过一笔账:一个学员5个月内走完三个阶段,需要有超过40天参与到课程相关的课堂、会场、活动上,加上定期的视频、电话交流,“花在这些事上的时间更是多到无法计算”。

  “三个重要提示”不是危言耸听。一份判决书显示,2011年7月29日,一名女学员曾在昆明一家教练技术机构上课时出现了精神失常,后来被医院诊断为“心境障碍,超狂发作”。

  在8月14日的事件正是发生在第二阶段。事发后,“意外”被LEGACY及其支持者们频频提及,他们所指向的是参加者当时并不到100分的身体状态。但却少有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既然5日工作坊的强度大到要“食用足够的饮料、食物”、“不能服用非医生处方药物”,那为什么现场不配备急救设备、急救人员?

  36氪多次希望与LEGACY公司北京中心负责人王颖就此问题进行访问,截至发稿并未得到正面回复。

  在人们的印象中,投资人和企业家是整个社会的精英人群,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其中不少人完全承担得起正规商学院、接受心理咨询的费用。为什么漏洞明显的LEGACY还能迅速占领他们的心智,并在群体内部传播开?

  多位接受36氪访问的心理学专家认为,“相信与智识无关”。发源于1980年代的教练技术,经过无数人与人性40年的试炼,早就形成了一套筛选受众、攻克防线的机制。李松蔚认为,“现在大家把这些课程说成催眠、洗脑其实太高看了,就是一套江湖术的框架。普通培训师熟悉了流程,都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在他看来,课程中间潜在的隐患有可能将任何人逼到危险的边界上。“对这样的课,我*的忠告是,你是可以离开的。这句话应该像烟盒上写‘吸烟有害健康’一样,贴在那些课的每一间教室。”

  投资业迅猛发展的20年,也是中国这片土地上机遇爆发的20年。人们似乎习惯了,上进的年轻人们、精英们就该以一种颠覆传统、自我突破、拥抱逆境的状态来获取成功;如若不是,那就得反躬自身,寻找出路——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苛责。

  从这个意义来看,为什么所谓的“精英”在遭遇职业的、人生的,乃至无以名状的困惑时,就不能寻求外力呢?

  当然,前提是培训是有科学依据和安全保障的。8月19日,36氪致电北京朝阳分局建外派出所,相关人员回应称:“案情无法透露,请联系宣传部门。如果您是学员,关注自身健康。”

  在《饱食穷民》一书中,日本记者斋藤茂男记录了上世纪70-9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日本社会。书中写道一群因自我迷失而参加团体心理咨询的故事。他们中有寻求慰籍的上班族、难耐超负荷工作的金融从业者、背负贫穷家庭期待而在东京打拼的保险销售者,也有为了生活水准不落人后的夫妇……

  斋藤茂男怀着对不同人群的同理心,告诉读者就算失败也没关系,就算不那么美丽也没关系,就算你觉得痛苦也没关系。如果痛苦的话,那么堂堂正正地去痛苦好了,因为痛苦也是人生的常态。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Pro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投资界处理cq9电子。

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