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新闻
近300件史料文献展开上海百年金融历cq9电子史画卷在上海图书馆“遇见财富”
金融与民生休戚相关,财富则在金融业跌宕起伏的发展历史中,与每个人产生独一无二的交集。9月1日,一场名为《遇见财富——人民金融与民生发展》的史料文献展,在上海图书馆目录大厅揭开帷幕,通过大量的金融文物与文献资料,为观众呈现人民金融与民生发展的历史。
上海自近代开始就是全国乃至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具有深厚的金融文化底蕴。新中国成立至今,上海金融行业的发展依旧领全国风气之先,并留下了许多珍贵史料文献,既有早期的金融期刊、报纸、学术著作、统计资料等,也有音像、视频、书画等视觉文献,还有各类银行票证文物等实物载体,资源丰富,信息蕴含量巨大,每件物品背后讲述的,或许都是人与财富相遇的故事。
本次展览由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联合主办,上海金鼎金融历史文化发展基金会对展览给予支持。展览汇集主办双方近300件史料和文献,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长达5米的上海百年金融手绘长卷、1-5套人民币大全套,俗称“老八股”的上海证券市场最早上市交易的股票和“认购证”、各类早期的信用卡、存单存折、老银行宣传画以及各类金融史料文献和报章杂志等,并通过场景还原,音像资料等,全景呈现新中国成立至今,人民金融与民生发展的血脉关联。部分展品系主办方双首度公开展出。
展览分为四大部分cq9电子,序篇“天下熙攘”,回顾近代上海作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cq9电子,银行、钱庄、票号、银号等形形的机构林立,与民生财富彼此交织,演绎着经济屋檐下的金融“化妆舞会”,绘就了上海百年金融熙来攘往的历史画卷。第一部分“暖民心、稳民情”,主要讲述上海解放后,通过打击投机、稳定物价,推出折实储蓄等一系列措施,稳定了币值和物价,人民群众的生活初步得到了保障。在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金融继续服务于国家建设和民生改善,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第二部分“富民财、丰民利”,主要讲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金融业的变革步伐带来蓬勃生机,与民生财富的积累过程结合更为紧密。各类新的金融业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广大市民投资理财渠道日益丰富,财富增值的契机更趋多元。第三部分“护民安、惠民生”,主要讲述新时代十年,金融业继续坚持政治性、人民性,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金融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金融为民,守护好百姓的钱袋子。以高质量金融服务促进共同富裕,助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长达五米的《天下熙攘:上海百年金融》手绘长卷。该作品由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创作,海派书画家戴敦邦题签金融,首次公开展出。作品以白描的手法,描摹了近代上海金融业百态。画面包含150余个各色人物,造型神态迥异,既有各类金融业者,也有普通市民百姓,共同演绎着金融屋檐下的沧桑变迁。作品还真实还原了钱庄、银号、典当、中外资银行、保险、证券交易等金融机构场景,以及茶会时代的证券市场、黄金挤兑风潮、反银元投机等近代重要金融历史事件,好似一幅近代上海百年金融“清明上河图”。据作者介绍,这幅作品创作过程查考了大量的金融影像史料,历时2个多月心追手摹完成,更是缘续连环画大师贺友直二十年的一件致敬之作,力求以“图说”的形式来讲好近代上海金融业故事。
货币与民生财富直接关联,展厅中一到五套人民币“大合集”,向观众全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老百姓手中货币的变迁史。第一套人民币多达60种版别、鲜为人知,难得一见;第二套人民币时代特征鲜明,还有人民币体系中绝无仅有的叁元面额;第三套人民币是新中国首次自主设计印制,流通时间最长的一套人民币……每套货币的背后,都蕴含了不同时期人民金融与民生财富之间的密切关联。
除了纸币,展览还展示了100多张不同时期的银行卡,比如不少上海人曾经拥有的第一张工资卡——浦江卡,以及各类琳琅满目的信用卡品种,展现了老百姓支付方式的演变。
展厅一角,一座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银行的储蓄所场景,带着浓郁的怀旧复古风呈现观众眼中,十分“吸睛”。储蓄所真实还原早期银行式样,陈列着数十件当年人民银行使用的算盘、账页、存折和各类办公用品。除了步入场景拍照打卡,观众还可现场领取一份复古存折式样的“遇见财富”展览参观折页,并现场盖章留念。
此次展览上海图书馆精心收集了各类解放后至今的金融史料50余件,覆盖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各类代表性的金融著作,体系完整。其中有反映近代金融行业发展历史的《上海钱庄史料》《上海金融史话》《建国以来的上海银行工作》等史料书籍,也有反映改革开放时期上海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理财等方面的著作,以及近年来关于绿色金融、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金融“元宇宙”的最新金融研究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