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新闻

理财我的投资历程cq9电子

2023-08-0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cq9电子cq9电子最近市场持续下跌,很多人慌得不行。面对亏损,也开始思考到底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投资。

  由于前几年市场行情好,很多人忽略了投资其实并不简单,更不是仅凭一串代码就可以搞定。

  我们投资群里的一位伙伴,总结了他参与投资8年来,一些得失与体会。他同样经历过2015年暴跌、2016年熔断、2018年熊市、2020年全球熔断cq9电子,但其间心态仍旧保持不错,至今的投资业绩很好。

  或许从他的投资历程里,大家也可以借鉴一二,并把握当下。文章虽长,但值得耐心看完。

  那时因为艳羡那种“每月用工资定投标普500,到退休时获得财富自由”的美国传说。作为投资小白,我就发出了“类似场景能否在中国实现?”的提问。

  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的主要意思有两层,一是中国股市是否值得长期投资;二是普通人是否能找到在中国股市长期赚钱的方法。

  不过,做长期投资,还是非常有必要把基本问题搞清楚,毕竟,无信心、信念、缺乏底层认知是很难在动荡曲折的股市中坚持下去。

  通过投资前的知识储备和投资后的实战探索,我渐渐对自己的提问有了较深的认识,篇幅关系,直接上结论:

  第一点,纵观几百年世界股票投资历史,各国股市长期都是上涨的,百年来投资股市资产的回报率相对最佳,除了极少数的失败国家,大多数国家即使遇到战乱动荡,股市行情也只是增大了震荡幅度而不改长期向上的趋势,历史上各国如此,中国股市也大概率如此。

  第二点,不要被N年不涨的上证指数所欺骗,也不要被“七亏二平一赚”的股市术语所迷惑,中国股市中存在长期回报丰厚的指数,也有与各国股市相通的投资盈利法门,即使普通的小散户也能找到大概率盈利的长期投资方法。

  2014年是个人真正的投资元年,上半年主要是在知乎、雪球等平台的学习,在A大等大V的指点下实战试水。形成上述的基本认识和投资信念后,正式进入股市是14年下半年。

  那时逐步从债券市场转到可转债市场,再然后就毅然决然的投入股市了,以我当年求稳的心态,入手的自然是当时估值极低、几年不涨的大蓝筹股票。

  正是因为之前建立了对股市投资的信念,一出手就是重仓,把家庭可动用的现金资产全部投入了进去,而时间节点恰好在蓝筹暴涨的前夜,结果半年的收益约73%。

  这是本人投资历史中获得了大运气的一年,至今也是收益率最好的一年cq9电子,此后历年的投资回报就普普通通了。

  经历了15年牛市后暴跌,遭遇过16年全市场熔断,这些年的腥风血雨每次都是满仓熬过,好在按年看基本都是盈利,除了最凄惨的18年(当年收益-15.8%),到21年底,大致算算是7年半5倍收益。

  回首这些年投入自己最大精力和时间的投资理财生活,千头万绪难以尽述,想想看还是以关键字来小结一下吧。

  我的好运气可说只有一次,就是在14-15年牛市前入场,如果这个时间提前一两年,可能会长期处于不盈利的状态,而动摇心态放弃仓位;如果时间推迟半年,可能陷入牛市的狂热状态,而倒金字塔加仓,最后在牛转熊的阶段亏到肉里。

  把“运气”排在第一,一是运气爆棚的第一年极高拉升了本人的年化收益率;二是提醒自己貌似好看的收益率是运气加成的,实际水平还是有限,把运气和能力混淆,这也是很多初入股市者犯的错误。回头想想,不禁后怕。

  时光倒回,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否还得到这份掐着点入场的好运气呢?如果做到以下几点,似乎也可以。

  3)在市场进入普遍低估状态或某个品种进入极度低估状态时,敢于大仓位入场。

  我的心态一直较淡定的,16年满仓经历熔断,18年全年陷入亏损,这些时间段里,也是偶尔有几天心理略有压力,睡眠质量还是很好,可以说是婴儿般的睡眠(当然不是“哭醒了睡、睡醒了哭”的婴儿式睡眠)。

  心态好的原因,一方面,入市前做过心理建设,投的是长期不用的闲钱,而且靠第一年的获利有了较厚的安全垫,在后续的投资中始终没有亏到过本金,心态上不会太焦虑。

  另一方面,最早的投资预期只是达到10%年化收益,对股市有了一定认识后,才加到15%,甚至也奢望长期年化20%,但总体还是不疾而速、跬步千里的想法,心态上不会太焦躁。

  1)对股市历史有一定了解,既要知道股市长期的投资回报率,也要明白历史上曾经有股市长期低迷不赚钱的阶段;

  2)对自己投资品种有总体了解,大致知道估值的高点与低点,特别要是对买入后可能的达到下跌幅度有心理预期。然后再用闲钱来投资,是个获得好心态的办法。

  个人感觉,总体仓位比标的选择重要。该稳坐泰山时,坐得牢,比眼花缭乱的短线操作重要。

  我也曾做过一些成功的个股波段操作,沾沾自喜后发现,这点收益,与重仓穿越整段趋势相比,都是蝇头小利。

  不过,在投资初期如何确定总仓位的轻重(也就是股市高低的指标),是件难事,寻来找去还是拜于估值派门下,用全市场股票的PE、PB数值说话,来确定仓位,从那时起,我才算有了定心丸,找到真正投资的锚。不过,那时网上数据不多,散户很难拿到可供参考的估值数据。

  得益于网络时代的投资信息不断迭代不断丰富,现在普通投资者大多已经知晓了市场整体估值的说法,而且了解市场总体估值高低已不是难事,有不少指标可以参考,比如A大的温度计,这些指标,可以用来大致确定一个总仓位比例。

  我对自我的定位是实战能力不行,学习能力尚可,如能找到好的信息渠道,或许可以站在牛人的肩膀上学投资。

  在13年前,我家曾有两次投资经历,一次是07年我妈跟着银行理财经理买基金(那一年银行渠道发新基金是要排队抢购的),结果7年还亏30%;

  一次10年我亲自下场,根据晨星评级买基金(小仓位试水,买完了就不管不顾了),结果3年微赚但没跑赢银行定存。

  而到了13年,中文网络在发展,知乎、雪球、集思录等平台在完善,让我有了必能找到适合普通人的投资方法的信念,果然在学习和交流中,我在网上寻到了不少如A大这样的靠谱大V,又活囵吞枣了不少的投资策略,逐步有了自己肤浅的投资策略、方法。

  时间到了22年,个人感觉现在的投资资讯是多而不精、杂且很乱了,有效信息往往被繁杂的资讯给覆盖了,如何形成个人的投资体系呢?

  1)要看看经典的著作(个人推荐:《聪明的投资者》《有效资产管理》《大数投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多年实绩验证的基础上,我个人还要看其投资理念是否被我理解,其投资策略是否经得起历史数据回溯检验,其操作方式是否可以复制为我所用。

  可理解、可验证、可复制操作是我当时的学习标准,这样即使老师不授业传经了(也就是不给抄作业了),我还能自己走下去。

  以上是对有学习精神的小伙伴说的,这年头有闲暇的朋友想来也不多,对更大多数人,建议形成初步投资理念后,寻找靠谱的投顾,毕竟我虽说得天花乱坠,其实19、20年的投资收益是比不过A大的组合的。

  不同于经典物理世界的确定性,金融市场更像是量子物理的世界,满是随机波动的状况。

  普通人最重要的是,勿忘查理芒格的名言 “如果我知道我会在哪里死去,那么我就永远不会去那里。”

  回避那些大概率会输的途径,比如高杠杆单吊一支股(虽然也有小概率让你一夜暴富),寻找那些大概率会赢的道路,比如分散投资估值合理的股票并定期轮动(虽然也有小概率在中短期内亏钱)。

  早期曾看到过一段话:“申万A股的十几个风格指数中,低市盈率指数、低市净率指数、小盘股指数、低价股指数,其长期收益稳稳的位于第一方阵”(出处雪球魏员外的文章)。

  现在看来,这短短的一句话,带来的启发和形成的认知,价值万金!也就是说,起码在A股市场,用以上这些指标选股后长期投资,收益大概率超越整个市场平均值。

  另一方面,申万风格指数中长期年化收益率排在最末的是:高市净率指数、高市盈率指数、活跃股指数等,其中最奇葩的活跃股指数(编制方式是每周选取换手率最高的100只股票)用17年的时间,创造了99%的跌幅,因为跌无可跌,已于2017年1月停止更新。也就是说,如果有人热衷此类指标,长期追买当期最热门、换手率最高的股票,大概率输掉底裤。

  以上是选股的例子,大道相通,只要有心,我们也可以从历史数据中找到选ETF、选主动基的大胜率策略。当然,市场也有层出不穷的暴富实例,你也可以去投机小概率事件,所谓 “心存侥幸者,赌徒是也” ,谨记自己赌徒身份吧。

  大的分散,是跨市场跨国家的分散,寻找相关度低的资产标的,每半年或一年再平衡一次(“将资产组合分散在不相关资产之中,可以减少风险且增加收益”摘自《有效资产管理》);

  中的分散,是同一市场不同投资品种的分散,在A股市场,债券、可转债、主动基金理财、分级基金、指数基金、股票、打新,只要能找到有大胜率的策略,我都有涉猎,每季度或半年进行再平衡;

  小的分散,是同一投资品种的数量分散,如在持股上“格雷厄姆认为,20-30只左右为适度分散”,这里的再平衡就是高卖低买,也就是按某种选股策略,卖出涨幅高的买入跌幅大的。

  三层意思,一有长期投资的信念;二抱长期投资的打算;三用长期眼光来选择投资策略和标的。前两点不啰嗦了,大胜率往往是靠长时间的坚持。

  第三点展开一下,“近期偏好”:更重视近期的数据或经验,忽视早期的数据或经验——这是人类很难克服的认识偏差或说是人性弱点,好的投资者往往是逆人性的。

  “必须研究各种资产类别的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历史记录。一项资产在一个相当长时期(超过20年)里的投资记录是对这项资产未来的收益率和风险的一个很好的估计。摘自《有效资产管理》”

  举一个自己例子,21年年初,受公募基金前两年平均收益率翻倍这个近期因素的影响,我也打算再次杀入基金市场,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应该算是大方向选择错误,不过在具体标的的选择上,我没有去选热门明星基金,按照长期的、逆向的思路,选了一些长期业绩出色、中短期相对落后基金,分散投入下来,幸而还是正收益的。

  这里仅以个人最惨痛的港股投资经历举例——港股投了6年多,到21年底是不亏不赚,原本投入港股的资金占总仓位约33%,现在变成了13.5%,严重影响了整体的年化收益率。

  首先在投资策略上,大金额进入港股市场本身就是战略性失误,大类资产分散的首重指标是低相关性。

  既然主仓在A股,本应选择相关度低的欧美市场,却因为估值原因主观选择了“全球估值洼地”港股市场。

  如果当时按原则选美股市场的话,大类资产轮动的超额收益应该已经吃到几波了。

  其次在投资方法,因为在港股市场上有较重的赌徒心态,存了搏一把就走的想法。

  加杠杆、低抛高吸、倒金字塔加仓,小散常犯的错误都犯了,个股轮动还有总仓位再平衡,这些该做的却没做,所以即使港股有过牛市,也只是做了次过山车。

  最后在个股选择上,还有超过能力范围投资的问题,要是我按既定策略,只抄低估垃圾股的作业,本应该还有过得去的收益。

  但实际操作中受热点影响,无脑追了很多大涨过的热门股,基本都已翻车告终,留下了亏50%甚至亏80%以上的一地鸡毛。

  犯了这么多错误,加了很重的杠杆,还没亏到肉里,还是分散的功劳吧,总体还是以分散买入低估值高股息股票为主的,靠着它们苟延残喘至今。

  在取得了一点投资成绩,也常常懊恼——要是07年能够认真对待自家真金白银的投入,做到不懂不做,而不是无脑跟风,然后慢慢在实战中积累经验,也许到今天已经财务自由了。可惜浪费了七年,现在只能奢望一下能否提早几年退休了。

  所以,内心深处还是很羡慕那些刚工作就开始学理财做投资的年轻人。话说回来,这个要趁早的前提是,有成熟的心态和明智的理念。

  投资不是目的,投资收益也不是目的,幸福的活着才是人生目的。通过投资获得收益也只是为了人生过得更幸福美好些,这些是我早就想明白的。

  但在具体操作上,因为过于谨小慎微、锱铢必较,我却耗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甚至轻微影响身心健康,实实在在的得不偿失,本末倒置了。

  其实,个人最早确定的投资策略,其中就有“简单易行”这条,可惜却在实操中抛之脑后了。

  这里的深刻教训是,除了早期学习基础知识、确定投资策略这些战略性事件应该投入一定的精力之外,其它的按既定策略简单执行即可。

  所以,不以投资为职业也非兴趣爱好的小伙伴们,从人生幸福的角度而言,亲自下场不如找靠谱投顾。

  这些年里,上证指数表现不如美国股指,个人资产的上升幅度则远超标普500涨幅,也算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只是其中得失,难以尽述。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