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新闻
理财股cq9电子票投资第一讲
如果一支股票我买进时花了10万元,这支股票每年分我1万元/每年,那么就是10%的回报,但如果有一天这支股票分我2万元/每年呢?那我的回报就上升到20%了,但是这还是不够,如果我不继续增加投资额,那么每年分我2万,这还不够我过上退休生活,这个时候股票本身肯定也涨了,我还是会有卖掉股票把中间赚的差价套现出来的想法,这样就会得到及时的满足,这是符合人性的。
但是呢,大胆的想象一下,如果这支股票每年分10万呢?那么每一年的分红回报达到了100%,也就是一倍,以当初投资额来计算。这个时候,你还会在乎股票本身涨了多少钱或者跌了多少钱吗?这个时候,你的手上就拥有了一台真正的印钞机。
听到这里,我首先想到几个问题,分红回报翻了10倍,那么必然这家企业的净利润也至少翻了10倍,如果当初买进的是一家在成熟市场所卖的产品市场空间和市场份额已达到天花板的企业,这家企业一年的净利润是200亿每年,我是说假如说它是一年200亿,200亿的净利翻10倍每年就要能稳定赚2000亿元,那么首先我能想到的是,除非是这个国家大量的印钞,快速让货币贬值了,市面上货币供应过量了,又或者是这家企业财务造假了,又或者是其他同类企业都消失不见了,它在该行业垄断了整个市场,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出怎么让一个成熟市场的成熟企业把每年稳定的200亿净利翻上10倍,随着时间的增长,因为任何的技术、科技,对手也都有快速跟上的能力,在造车领域、手机领域、什么扫地机、洗地机、空调、冰箱、咖啡、汉堡、奶茶,今天你3点几秒的加速,可能今年我一下做不出来cq9电子,明年或者后年我就做出来了,抛开设计,风格这类的先不论,任何硬件、性能层面的可以看到,一到两年时间竞争对手基本上都能跟上并且做到大差不差。
但是这家企业仍然会增长,因为货币本身是贬值的,而且贬值的速度停不下来,即便是疫情三年很多企业倒闭裁员,大把的从学校刚走向社会的或者在社会上已经闯荡了10年20年的人发现工作不好找,钱很难挣,整体的消费、情绪低迷,外卖的价格、超市货架上的饮料、冰激凌,跟人们日常休憩相关的所有的物价都在快速的上涨,这些都是能感受的到的,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涨了,也有降的,比如汽车的价格,部分地域的房价、市场上绝大多数公司的股价,但是我认为把时间线拉长远看的话,货币总是倾向于贬值的,这个问题我还特地问了AI大模型文心一言,它是这样回复的:
答:首先,从长期来看,货币的总趋势是贬值的。例如,在1980年代,一百元人民币可以买十担稻谷,而在今天,一百元已经买不到一担稻谷。如果以稻谷计价,这意味着40年来人民币已经贬值了90%。在200多年前,有人以24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曼哈顿岛。如果曼哈顿地价以每年5%的速度上涨,那么到今天,它的价格应该是当初的17000多倍。那么意味着,美元的价值已经贬值了99.99%。
其次,政府总是倾向于当下花钱,以表现任期内业绩,而百姓总是倾向于存钱,以备将来不测。政府总是把钱花过头,就把百姓逼急了,也花。这种现象也会导致货币贬值。
那么如果说把时间线拉长远,货币会贬值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人们就需要拿更多的钱去购买商品,原材料的价格也会不断上涨,(我不希望企业因为成本控制的好而把产品价格始终维持在最低的状态,除非这是你的一种短期竞争策略,如果是因为处于竞争状态不得不这样做,否则你稍一提价你的客户就会跑到你的竞争对手那里,那么你这家企业就没有价值,因为你享受不到溢价,可口可乐是可维持低价也可缓步提价,这并不会让他原本的客户因为涨了1块钱就去买其他不知名的张三李四牌可乐)。
唯一能让一家企业不断增长的内生因素是,这家企业能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供给用户想要的东西,而竞争对手做不到这样,但是企业未来到底会是什么样?没有人能知道,也不应该去预测,因为任何的预测都是赌博,赌来的可能是苹果,也可能是乐视。
那么这样一说,我可能不能只是依靠企业利润不断增长来退休了,假设这家企业每年净利稳定的就是200亿,买入10万回报是10%,那么我除非是等到这支股票跌的更低在买入,又或者我要把每年分的钱和自己打工赚来的钱不断地继续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也就是依靠不断增资来让自己退休,也就是说回报率10%不变的情况下,我增资到100万,那么我每年就能收到10万了,但这种投资方式是属于次一等的那种类型了,用孙子兵法的话来讲,攻破敌城属于次一等,使敌人不攻自破属于上一等,如果连仗也不用打,大家高高兴兴化敌为友是属于上上等,这种需要你不断地增加兵力,最终来达到退休的目地的,就是属于次一等,而你不断地增资,最后这家公司连10%也给你保不住了,那就是属于下下等,如果家里有矿,几辈子也花不完,连股票也不需要碰了,那就是属于上上等,但这听上去也没什么意思,因为你失去了自己研究取得成果的成就感。又或者说你很早就找到了巴菲特这样的人,把钱全部交给他,自己什么也不需要操心,那么这也是属于上上等,但是能有这样的眼光选中这样的人的,你的水平至少也得是和巴菲特同一层级的,比如说像查理.芒格那样的,可惜我不是那样的人,所以我只能在上一等这个层面去着手。
这么说来我的目标就是去做上一等的事,也就是说,我不依靠不断增资,或者说很少增资,但是我选择的这家企业,必须不断地生长在生长,我的这支10万人的部队,必须在攻城拔寨的同时,把敌人收编到自己的部队,把敌人的粮草变成自己的,这样就可以自我壮大。
第二家,假设它是10倍的PE(市盈率),你在它每年100亿净利的时候买进,100(净利)X10倍PE(市盈率)=1000亿市值,假设它发行1亿股,那么你的每股成本就是1000元,第六年同样是10倍PE(市盈率)X150亿每年的净利=1500亿市值,那么你第六年每一股的价格就变成1500元了,1500元每股减1000元每股等于500的利润,50%的回报,如果每年从净利里面拿出一半分红,那就是50+55+60+65+70+75=375亿,分到每一股就是375元,账面盈利加上分红所得就是875元每一股了,这样一算六年回报率达到了87.5%。
那么第一家呢?拥有这样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股票,PE(市盈率)就假设它是50倍吧,我在每年净利100亿的时候,以50倍的PE买进,同样是发行1亿股,那么每股成本价就是5000元,六年后每年盈利600亿,假设它六年后市场认为它的高成长性已经不在,PE(市盈率)回落到10倍的水平,那么每一股的价格来到了6000元,6000元减5000元成本等于1000元账面盈利,同样假设它每年的分红是净利的一半,那么就是50+100+150+200+250+300=1050元每股分红,账面盈利加分红所得合计2050元,成本5000元,回报率就是41%。
但是这里面也出现了一个问题,是很多人在观念上都会出现的一种错误,还是举一家公司的数据做例子。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第七年/第八年/第九年/第十年
如果还是以10倍的PE来给这家公司估值,那么第一年市值1000亿,第十年市值还是1000亿,但是它的账上现金(如果没乱买东西还留的住的线亿(这个数字只是一种假设),你还不算上它的品牌价值(如果有的话)、无形资产(比如专利、土地使用权之类的)、固定资产(比如厂房设施),还有它在市场上多年来充分竞争后在行业里的地位,所有已建立起来的渠道,完整的生产销售的整一套成熟的体系所包含的价值,你还要拿1000亿去买人家一整家公司的股权?人家凭什么卖给你?也就是说不能光是以市盈率X净利的多少去给一家企业定价。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做投资是一门艺术,不能只是看财报看数据,选股,要去生活中找,如果我打开股票交易软件,里面的股票数量密密麻麻,就好像招聘软件里面的工作岗位一样多,而且杂。以前我都是按市值大小排序,一家一家往下看的,找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名字,比如说从小就在吃的海天味业,如果没有在股票列表里面看到这个名字,从来不会想到这竟然是一个PE高达50倍的市值近三千亿的公司,在以前虽然每天在家里厨房里或者在别人家里的厨房上都能看到海天味业这几个字,但我从来不会去网上搜一下这个品牌名,看看他是不是上市公司,这家公司到底是干嘛的?除了卖酱油cq9电子,它还卖什么?
所以选股的时候能不能反一反,不要只是用交易软件去发现股票,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着手,什么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想想看苹果发布初代iPhone的时候,那个时候估计没人觉得苹果这家公司还能站起来,如果我们在看了初代iPhone发布会的时候就能想象到这样的产品肯定能迅速占领市场,那样就能在苹果股价还很低迷的时候买入,还有像特斯拉这样的,一个各种媒体负面评论堆积的,随时处在破产边缘的公司,我不是说要在这样的时候去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因为它真的有可能倒闭,但是在你看到并发现它产品的魅力时,你会不会先观望一下以待这家公司情况有所好转的迹象时开始出手买入,这里面也确实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这就是我说的胜兵先胜,胜在哪?胜在这个产品还只是刚出来的时候市面上找不到比它更好的,什么是从日常生活中着手?就是比如说你可以看看家里日常在喝的酒、吃的酱油、用的盐、穿的衣服、鞋子、用的电视机、空调、手机、桌子、椅子,如果有品牌名,就可以去网上查下,了解一下,是不是属于上市公司?在哪里上市的?财报怎么样?是属于10几年都是总营收和净利都是10亿、9亿、10亿、8亿这样波动的,还是10亿、20亿、负30亿、10亿这样波动的,还是属于1亿、2亿、3亿、4亿、6亿、10亿这样波动的,这只是看一个大概,可以大致对这家企业有一个基本的印像,如果立即做出判断说第三家企业有很大的投资价值,这个还是比较武断,因为数据是基于过去的,未来会怎么样?还得综合判断。
我平时就会偶尔坐地铁去一些大型商场、商场集群、或者人流密集的地方逛逛,又或者是一个人开着车在各种街道或者城市中心区域等地到处转悠,又或者是查看一些财经类新闻媒体网站,也有类似哔哩哔哩、抖音这类平台,这类平台也在担任新闻媒体的角色,凭借算法总能给你来点在其他财经媒体网站看不到的东西,所有这些渠道都有可能获取到一些关键信息。
但是我也犯过很多错误,比如说以前有一家卖服饰的企业,因为我总喜欢买他们家的衣服和裤子,而且我认为他家的股票市盈率也很低,财报显示几年里面也都没有亏钱,每年都有10几亿的净利,走到街上也到处都有他们家牌子的店铺,我就果断买入,愚蠢的一味看好,结果我在这家公司的股票上亏了很多钱,而且很多年这家公司的股票都没有再能涨上来,这家公司是这么多年来唯一 一个让我忍痛割掉亏钱离场的,为什么会这样?虽然这家公司的衣服和裤子我到今天都还在买还在穿,但是光从产品角度来讲,它有一个问题,就是客单价普遍很高,但是质量真的不怎么样,裤子可能穿几个月就穿洞了,好多都是这样,衣服质量也不怎么样,外套放洗衣机洗然后拉链的金属头就掉了,POLO衫的后背领口不知怎么的没穿多久也穿洞了,而且我妈说他们家的衣服太老气了,不适合年轻人穿。总营收也是属于几十年如一日的在200亿、180亿、200亿、160亿左右徘徊,净利率在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说它的天空永远就只有这么有限的一片,就好像一个人在一家企业勤勤恳恳的工作多年,又或者一个人在社会上很多年换了很多工作跳槽了很多家公司,换了很多行业,但是收入水平永远在这么一个圈里,那么可能就是这个人做了很多的挣扎,但是他碰到了天花板了,这个天花板目前来看是他突破不了的,至于这家公司以后会怎么样,胜兵先胜而后求战,那就是还是要依靠观察,要看它后面的产品,并且看得人自己对这个行业还要有一定的研究。
对于股票,我们真正要去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们坚守的原则是什么?是什么能让我们在长期的不挣钱、长期的涨涨跌跌、长期的自我怀疑中坚持下来的,坚持不卖的、坚持怀有信心、坚持保持乐观的?我想可能是因为或者是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比如说所司是我们熟知的,它在卖什么、它的盈利情况每年是怎么样的?它提供的服务、它创造的价值、他们所提出的理念我们是否认可?如果我不了解一家公司,纯粹拿他们家的股票在市场中买卖,我一定不可能长期坚持拿下去,但如果说把股票当商品一样快速的买卖交易还是说长期拿着熟悉但一直不挣钱的公司的股票哪种更有效呢?哪种方式才对呢?
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也确实有人能够通过快速买卖交易在短期内挣到不少钱的,也确实有长期拿着自己精心挑选结果却并不如人意的,但是我想说,把一些自己根本不了解的这家公司,具体是做什么的股票在市场中像买卖商品一样进行快速频繁的交易,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哪里?那就是一旦被套牢的时候,你容易担惊受怕、患得患失、陷于自我怀疑,并且损失厌恶心理会产生作用,让你不倾向于去卖出及时止损,而如果你一直拿下去,你对这家公司是什么情况自己是不了解的,如果继续拿下去还会不会涨回来?更是不得而知,在这种情况下真实的亏损就出现了,而如果以第二种策略,只选择自己熟悉公司的股票长期拿在手里,在两到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周期里面都没有让你赚到钱那么你也同样会产生自我怀疑,但我想说的是,巴菲特可以在比亚迪这一只股票上持有长达十几年,而你在50元左右的时候买入了一点,随便几个震荡你就出去了,挣了几个点的小钱开心的不得了,殊不知损失了更多,因为在卖出后短短两个月内股价就从50元左右上升到300左右,后面又一直稳定维持在250元左右,所以我想说,很多时候赚钱这种东西很难说得好,里面存在着很多的变数,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光是看分红,看PE,看盈利数据这些还是太狭窄了,需要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大胆的想象,这种东西是一种复杂的科学,因为很难说清,全凭直觉和经验,有的时候摸对了有的时候错了,还要有对事物最基本的判断,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但是我相信高手过招,也许门派招式各异,称呼千奇百怪,但是最核心的东西一定是殊途同归的。前不久我去逛商场,主要是去看一些新能源汽车类产品或者其他的一些东西,当时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因为我学了很多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也看了很多这方面的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书,研究数字和财务,这些都挺好,但光有这些就能帮人赚钱吗?这些就像是一个病人去医院看病,医生要先给你抽血,然后拿报告单大致看一下你这个人的情况,你是已经没救了,还是只是得了小病稍微用点药就可以,一切都要先从数字开始,思绪回到1997年,也就是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的那个时候,等到2007年那会第一代苹果手机问世了,如果你是投资者,你敢投苹果的股票吗?答案是不太敢,因为那时苹果的财报还有在当时的竞争力都不太好,谁都知道苹果已经是明日黄花,垂死挣扎,PC领域的绝大多数份额都已被微软拿下,,但他们带来了iPhone这样划时代的产品,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极大的影响着这个世界,世界开始进入以移动端为主的产业经济,直至23年,苹果的市值都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那么如果在那个时候,你只是看数字的话,就会很大可能影响你对这家公司的判断,我是说在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的那个时候,从而错失在苹果市值还很低的时候投资这样一家优秀公司的机会,当然,你也很有可能会在它财报表现良好的时候在开始买入,但那个时候你可能也同样会因为它的市盈率已经过高而不在考虑买入,因为当大部分人都反应过来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开始看好的时候,它的股价一定不会便宜,股价的上升速度一定会大幅高于财报显露给你的数字,这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不能只是看财报,也不能只是看PE太高而拒绝买入,因为优秀的公司可能会变得更优秀,麻烦的公司可能会变得更麻烦,更多的时候需要更加聚焦于产品本身和它在市场上所能带来的潜力,那么为什么又要把逛商场这件事扯上呢?因为在逛的过程中在一些国产新能源品牌车身上,我也看到了这样的一些影子,以历史为蓝本而引发的思考,这家公司到底是什么地方吸引到你?这样的吸引会不会也同样吸引着其他更多的人?如果这家公司所生产的产品非常的触动到你,让你很有想要掏腰包立即购买的欲望,或者有一种你强烈想要深入了解更多的想法,那么我相信其他人一定也会是这样的,这样的产品就会像虹吸效应一般把所有人口袋里面的钱吸引过来,但为什么也有很多人去投了乐视网呢?乐视最后的结局就是破产退市了,亏掉了无数投资人的钱,其中不乏很多商界大亨,影视圈名人,怎么?凭这些大人物做出来的决策所获得的结果也会是这样的吗?对这些我无法做出任何结论,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策敢于下注,并且是下重注于乐视网导致最后赔钱离场?难道仅仅是一个表面风光亮丽让人感觉他智慧如乔布斯的人,他讲述了宏大的创业蓝图,让每个人都觉得这样一家公司如果在不上车就没有机会了?没错,从我多年在股票市场交易的经验来看,恐怕是的,很多时候指导我做出下注决策的,也正是类似这样的想法,因为人们倾向求助于一些股评家的智慧,一些股市名人、专家,开始在媒体上发表的言论,三天两头的说是大牛市来了,人们就急于开始下注,往往你下注完就会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大跌,在我身边都能看到很多的人,他们可能都是勤勤恳恳的工薪阶层,他们都会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都会看新闻,抖音、快手这类,什么政治等等的他们比谁都了解的更多,什么股票评论区,专家名人又上了首页,说牛市要来了,在影响力这本书中就讲到了一些基本的人性,服从权威倾向、从众心理,大家都在这家店排队抢着买,那就一定说明这家店的东西好,在网上购物同样的一件商品同一家店铺同一个链接同一张图片,一个价格定40,一个价格定60,尽管没有告诉你60的比40的到底好在哪里,你还是会倾向于买60的,我不是说哪一个价格的一定好还是相同的,我只是说人们存在这样的倾向,我想那些争相购买乐视股票,一度把乐视市值推到1650亿的高度的人多少也是这些心理效应在起着作用,从而让他们做出一些疯狂的决策。
年轻人在找工作时的心态也是一样的理财,快要把自己口袋里的钱花完了就急着开始找工作,匆忙进入一家公司后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又焦躁的急于离开,或者说还在职时找工作发现不好找,怼领导的那股劲,那啥都不在乎的态度也被压下去了。人们害怕火车发动前自己挤不上车将会带来的损失感,我虽知道人身上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却也是束手无策,因为这样的行为模式已经被刻在了人的基因里面,就好像火鸡听到小鸡的叫声就会把一个假的火鸡模型保护在自己的身体下面,如果一旦停止播放小鸡的叫声,火鸡就会反应过来并开始做出攻击的行为,按下播放键,它又会重复上面的行为。
那么话说回来,股票到底是什么?人们又要如何来利用股票来赚钱呢?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股票是一种另类的债券,他是一种价格会频繁波动的,可快速卖出套现的债券,他的本质仍然是你投入10块钱,它回报给你1块钱,但是回报额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少,甚至到最后化为乌有,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那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给到你回报会变得越来越多的企业。
这个问题就是比较难以回答的部分,以彼得林奇的思想来讲就是你要善于发现身边的机会,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海天味业的例子,用吉姆罗杰斯的思想来讲,就是从你了解的、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始寻找,不懂不做,这是你的个人优势之所在,用高瓴资本张磊的思想来讲,就是你要有属于你自己的价值观,做投资投的就是价值观,有的人依靠投机倒把,把一个地方的物品加价卖到其他地方去,把一个明明是2瓦的灯改贴标签当成是4瓦或者6瓦的价格去卖,你在做你自己都不认可的,你的员工都不认可的东西,你在做你自己都不会去购买的东西,即使你短期赚了很多钱,但是你一定不会长久,再傻的人在被你骗久了以后迟早也会有变聪明的时候。
所以说在判断一个生意是不是好生意的时候,首先要问你做的事,提供的产品是不是可持续的,你自己本人会不会去买,一个鸡块掉地上了捡起来继续放回货架上,反正没有人看到,就算吃能出什么大病呢?一个人和这个企业因财务造假退市了,也从原来的这家公司滚蛋了,这个人出去后人还是有本事的,他又想办法再次融钱复制原来公司的模式,最后在很多地方又开满了店,能力虽有,但这样的人所管理的企业我是不会信任的,我不会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投向一个我寄希望于他会洗心革面的人,就好比你寄希望于把鸡蛋放在蛇的面前它不会吃蛋,只要它饿了,它还是会吃的。
那么讲到这里可以简单总结为要投你懂的,要在你感兴趣的领域投,要有好的价值观(所有一个人做出的决策的过程,他怎么样去思考的过程都是基于一个人的价值观为出发的原点),要投可信赖的人(为什么说一个在财务上造过假的人,我不会选择在去信任他,难道我以前做过错事,我后面就不可能变好吗,我的价值观就不会发生改变吗?有可能,有可能会变好,但是我不能拿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去冒险,所以我宁愿偏向于保守),一个真正为社会创造很大价值的公司,社会最终也必将回馈于它,只是时间问题。
所有以上说的这些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我妈经常跟我说,你做什么都没能坚持多久,只有股票是你从来没厌倦过的,那是因为我从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意义,我知道股票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其中当然也要包括能赚到钱,能实现资本的大幅增值,要让一个人能够看到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并且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我变成了一个什么人?我变成了一个能够为了研究如何用股票去挣钱这个问题,不断去寻找答案的人,不断地大量阅读,在市场上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经验用真金白银去试验的,不断在笔记本上归纳总结自我问答不断思考的人,这个过程可以让人活着不像一个机器,只是每天按部就班,按人家要求你的去做,下班只是刷抖音看爱奇艺玩电子游戏这样一种生活模式的人。
用99岁查理芒格的话来结束,只做一次买入决策,放在那里静静等待,选择永远也不需要你去考虑什么时候应该卖出的股票。99岁的查理芒格说他一生只有两支股票,一支是伯克希尔哈撒韦,一支是开市客,在李录的基金上稍微投了点钱,他持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成本是19美元一股,2023年每股价格是51万美元一股,讲到这里,已经不需要在多说什么了。
只想着买低价股(在一开始的时候),或者认为高单价的股票就一定好,公司的好坏跟每股价格的高低没有关系,20块钱也可能高了,200块钱一股也可能便宜了。
错误的认为自己喜欢穿的这家衣服的品牌就一定有很高的投资价值,只看树木不见森林。
选的公司其实是优质的,也就是说我认为我选股没有选错,价格在买入后下跌却很有耐心拿下去,因为损失厌恶效应,一旦价格反弹,而且还赚了十几二十几个点的时候,也还能拿得住,但是一旦来回上下波动,就被震荡出去了,已经赚了点钱的时候最拿不住,最害怕再次被套,一到卖出后往往就迎来了连续性的大幅上涨,这个时候倾向于好马不吃回头草,与胜利无缘。
精心做出决策后,如果确保自己买入的确实是优质公司,那就把钱放在那吧,不要过于频繁的去查看股价的波动情况,这种习惯会上瘾,我敢说,一个把自己绝大多数积蓄都投进自己精心挑选出来的股票后,一年才去看一次股价的人,你才是真正的高手,我应该拜你为师。
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后,可能一到两年并没有让你挣到钱,又或者回报让你觉得不理想,就想得到各种网络上的专家、大众群体、媒体、股评家的支持的,那是愚蠢中的愚蠢,你是在浪费时间。
总是有一种火车开动前自己不在车上的害怕,这也是损失厌恶心理在产生作用,自己精心挑选好的股票,稍一上涨就急于买入,在真正的猎物出现时,枪里总是没有子弹,稍微出现个小鱼小虾,蚊子苍蝇,子弹就打出去了。cq9电子cq9电子